各学院(中心、部):
为进一步推进教育数字化与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探索新型教学模式和未来学习方式,推动AI赋能教育教学全过程,引领推进数字化教学模式改革,促进师生教学方式变革,经研究决定,开展“AI赋能线上线下混合式课程”建设工作。现将《福州软件职业技术学院“AI赋能线上线下混合式课程”建设标准》印发给你们,请遵照执行。
附件:《福州软件职业技术学院“AI赋能线上线下混合式课程”建设标准》
福州软件职业技术学院教学质量管理与科研处
2024年8月8日
附件
福州软件职业技术学院“AI赋能线上线下混合式课程”
建设标准
随着人工智能(AI)技术的广泛应用,AI赋能教育、助力教育改革已经成为大势所趋。为进一步推进教育数字化与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探索新型教学模式和未来学习方式,推动AI赋能教育教学全过程,引领推进数字化教学模式改革,促进师生教学方式变革,经研究决定,开展“AI赋能线上线下混合式课程”建设工作。具体如下:
一、授课教师团队要求
课程团队教学改革意识强烈、理念先进,人员结构及任务分工合理,总人数不少于3人,团队负责人在人工智能赋能教育教学改革方面有重要成果。团队教师具备良好的师德师风,教学能力强,具有丰富的教学经验、较高的学术造诣,教学表现力和亲和力强,教学成果积累丰富,数字素养高,能够运用AI技术提高教学效率、提升教学质量,有较好的前期建设基础。专业课“双师型”教师、行业企业兼职教师及校外专家各具特色。
二、课程设计要求
1.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定位准确、结构合理
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课程设计符合相关职业教育国家教学标准、人才培养方案、课程标准要求,课程性质明确,与前、后接续课程衔接得当。课程目标定位准确、条目清晰、内容具体、可评可测。落实课程思政要求,结合不同课程特点、思维方法和价值理念,挖掘课程思政元素,有机融入课程教学。课程内容完整、结构合理、逻辑清晰,课程设计过程充分融入人工智能技术,学习单元划分合理、衔接有序、教学学时分配合理。
2.教学理念先进
以“高阶性、创新性、挑战度”为标准,坚持立德树人,坚持以学生发展为中心。致力于培养学生的思辨力、学习力、创造力、领导力,通过AI技术提升教学质量。为学生的未来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培养出具备国际视野、创新精神和社会责任感的优秀人才。
3.人工智能赋能课程教学各环节
能够利用人工智能技术支撑课程教学创新,通过大模型、大数据及虚拟技术等对教学设计与教学内容、教学场景与教学资源、教学模式与学习方式、学情分析与教学评价等进行改革创新,让AI技术应用于教学内容设计的各个环节,全方位提升课程教学质量,为学生提供更加灵活、个性化的学习体验。主要包括(但不限于)以下几个方面:
(1)个性化教学设计:借助人工智能技术,根据课程目标和学生的能力水平、兴趣及学习表现,设计个性化的课程大纲与教案、自适应的学习路径,提供更符合学生个体差异的教学内容,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
(2)智能辅助教学工具建设:引入智能助教、智能助学、“数字人”、虚拟导师等工具,为学生提供一对一辅导、针对性的学习建议和难点解析,通过AI技术的应用,结合学生的学习进度和兴趣,帮助学生从海量资源中筛选出符合自己需求的有效内容,智能推荐相应的教学资源,促进自主学习和解决复杂问题能力的培养。在人工智能学习分析技术的支持下,可以获知学生的学习风格、认知水平和学习效果等信息,形成个性化的学习方案,全面提升学生学习效率。
(3)多元化教学资源整合:整合包括数字教材、AI课件、微视频、在线开放课程、文献资料等媒体教学资源,丰富教学内容,提高学生学习体验。
(4)实时学情监测和分析:利用大数据、大模型等对学生的学习行为和表现进行实时监测和分析,提供及时的学情反馈,帮助教师更好地了解学生需求、优化教学方法、调整教学策略,实现课堂的智慧管理和智能决策。
(5)优化师生互动方式:利用AI技术改变传统课堂的师生互动方式,拓展师生互动的内容与形式。引入“教师—人工智能系统—学生”的互动模式,覆盖包括资源推送、个性化导学、组题与批阅、情境仿真、实践指导和情绪识别等在内的教学活动领域,有效提升师生互动的效率和效果。通过AI技术将互动规模从传统的“一对一”扩展到“一对多”,充分节约课堂互动时间,提升互动效率,帮助教师及时掌握学生的反馈信息,迅速做出课堂教学活动的调整,使教学活动更具有针对性,师生互动的效果得到有力保障。
三、课程建设要求
1.课程基本内容规范且完整
序号 |
项目名称 |
具体要求 |
1 |
课程推介语 |
简要介绍课程教学目标、课程特色、适用对象等,字数不超过500字。 |
2 |
课程宣传片 |
展示课程建设理念、内容特色、教学团队风貌等,时长不超过2分钟。 |
3 |
课程介绍 |
说明课程所属学科、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及内容组织形式、适用对象等。 |
4 |
课程封面图 |
体现课程特点的图片;建议提供1125*634像素高清版,jpg格式。 |
5 |
教学团队 |
教师简介:教师基本信息、教学经历、科研业绩等。 |
6 |
课程大纲 |
课程大纲是课程作用、课程性质、教学目标和教学任务以及由此规定的课程内容、范围和教学要求的纲要,要符合专业人才培养要求。 |
7 |
课程导学 |
课程导学主要用于帮助学生了解课程内容、引导学生合理制定学习计划。课程导学建议涵盖先修课程、学习内容及重难点、学习目标、学习建议、考核要求、参考教材等。 |
8 |
授课视频 |
授课视频是线上的主要教学资源,应覆盖课程大纲规定的大部分课程内容。 |
9 |
视频时长 |
1个线上学分一般包括8讲课程内容及相应学习时间,每讲视频总时长不少于50分钟,单一视频时长在8—15分钟之间。一门课程视频时长应不少于400分钟(16学时)。 |
10 |
PPT课件 |
PPT课件可作为授课视频的配套资源,附在视频讲解的后面。课件要求画面简洁、重点突出、字迹清晰,字体为已获得授权的正版字体。 |
11 |
参考资料 |
可提供案例、推荐教材、参考文献等辅助性学习资料。 |
12 |
作业及考试 |
紧扣培养目标,建立“学测一体化”、“多元化”的学习评价体系,注重过程性评价。 |
2.课程资源建设丰富
(1)课程资源以自主设计与开发为主,通过融入AI技术,充分提高课程资源建设的丰富度,课程资源要求与课程内容相匹配、全覆盖,内在逻辑合理、内容完整精炼,能够满足学校教学和学生学习需求,做到能学辅教;体现课程思政建设要求,体现行业发展的前沿技术和最新成果。
(2)课程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原创度高、质量精良、符合大众审美,针对各模块知识点或技能点设置对应的授课视频、动画、虚拟仿真、演示文稿等教学资源和测验、作业、考试等教学活动。
(3)科学规划在线学习资源,动画、视频、音频、虚拟仿真等类型资源一般不少于30%。
3.课程管理与保障
学校在线课程管理制度和机构健全,已出台在线课程教学管理办法,对课程选用、教学、评价、督导和学分认定等进行规范,做到线上与线下课程教学同管理、同要求,有支持在线课程建设和实施的激励制度,提供人员、经费等保障。重视知识产权等问题,与院校、企业、团队合作签署的知识产权保障协议(或书面约定)规范严谨、平等互利。教材选用规范合理,符合有关规定,引用资源规范科学,符合教学需求。
四、课程实施要求
1.教学组织与安排
围绕学习任务,通过AI赋能细化具体教学目标,智能调控教学进度,科学组织教学流程。巧妙导入课程,确保重点难点讲授精准全面,融合案例式、探究式等多元教学法。同时,出镜教师以自然大方的教仪教态,清晰且深入浅出的语言,强化教学互动,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主动性。
2.教学活动与过程
各项教学活动完整有效,教学过程具备回溯性,关注教与学全过程的信息采集,教学过程材料完整。依托AI技术创新教学模式,以学生为中心,打造适合在线学习或混合式教学的课程模式,激发学习兴趣与潜能。同时,提供丰富的在线学习支持服务,如测试、即时反馈、作业管理、社区讨论等,促进资源共享、交流协作,实现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间的深度互动。
3.学习考核与评价
建立多元化学习评价体系,包括但不限于结果评价、过程评价、同行评价、督导评价、综合评价等。借助AI技术、利用大数据采集分析,全程记录和跟踪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的过程,形成教与学的正向反馈。对标省级精品课或者是学校建设金课的评价量表,推动教学诊断与改进的高效实施。
五、课程应用效果要求
1.教学效果与反馈
学生适应并积极参与在线学习,可以有效开展个性化学习与合作学习,学习获得感强且效果显著。教师团队信息化教学能力卓越,配合默契,能带动其他教育教学改革取得实质性成果,能够获得学生的高度满意。
2.技术支持与服务
各类教学资源得到充分利用,活跃用户比例高。在线课程教学管理责任有效落实,能够通过AI技术有效遏制刷课、替课等不良学习行为。课程平台稳定安全,能够在多种终端上运行,并全面满足监管所需的数据开放与访问要求。
3.课程示范与引领
通过AI赋能课程建设,能够在教学和课程改革方面与同类课程相比优势明显,具有推广价值。可面向其他院校学生、企业员工和社会学习者开放学习,可供其他院校教师教学引用,用户使用活跃度高,应用效果良好、社会影响力大,认可度高。
六、课程创新要求
充分彰显职业教育类型特征,深度融合AI技术赋能课程建设,精准对接专业数字化转型的新需求,有效解决职业教育中的教学痛点与难点。课程与教学改革理念独树一帜,兼具原创性与前瞻性,教学实践成果显著,尤其在课程思政融入、教学内容优化、教学模式创新、教学评价改进以及信息技术应用等方面展现出显著的创新性。并能够借助AI技术强化双语教学资源的丰富性与互动性,推动双语教学深入实施,拓宽学生的国际视野与跨文化交流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