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深入落实《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中 “深化产教融合、强化岗课赛证综合育人”的核心要求,紧扣国家职业教育“以赛促教、以赛促学、以赛促改”发展导向,智能建造产业学院郑颖团队将政策要求具象化为赛事攻坚与教学提质的实践路径,针对建筑装饰数字化施工赛项,系统构建“3+3+1”三维推进路径 ——3即“目标-计划-执行”备赛实施体系,3即“自驱力保障状态、实践赋能教学、竞赛教学融合”三大工作方法,1即“传帮带”长效传承保障机制。
一、主要做法:构建“目标 - 计划 - 执行”体系,推进备赛科学化开展
(一)精准定标:锚定多元需求,明确攻坚方向
备赛初期立足赛项攻坚实际,开展双维度研判:学情维度重点分析学生专业基础、技能短板及学习主动性;赛道维度精准跟踪赛题趋势、技术标准及竞争对手水平。在此基础上确立 “冲击省级一等奖、晋级世界职业院校技能大赛” 核心目标,既严格对标赛项技术要求,又充分衔接学生个人成长诉求,实现“赛事目标—教学目标—学生目标”三者同频,有效激发团队攻坚动力。
(二)分层计划:覆盖全周期,匹配能力进阶
结合目标将备赛划分为短期、中期、冲刺期三个阶段,由指导教师团队深入研读赛题,制定各阶段针对性训练方案:
初期阶段:聚焦基础能力提升,对照赛题核心要求开展软件操作、理论知识等基础训练;
中期阶段:脱离单一赛题限制,结合行业最新技术方向适当拓展训练内容,强化学生综合应用能力;
冲刺阶段:开展全真真题演练,模拟赛场环境、时间限制,让学生提前适应竞赛节奏,提升临场应变能力。
(三)闭环执行:分模块训练,实现“靶向提升”
在执行环节,围绕“拆模块-定标准-优管理“,三步有序推进,切实保障能力无短板、发挥稳落地。
1.拆模块,打牢靶向训练基础:对赛卷各模块开展系统性拆解,以赛题模块一为例,紧扣设计方案、平面图、立面图等核心成果要求,精准拆分“设计能力、尺度把控、平面布置”等核心技能点、“CAD 绘图、效果图渲染”等软件操作要点,以及“建筑规范、空间设计原理”等专业知识点。围绕拆解要点逐项开展专项训练,确保各模块无能力盲区、各能力点扎实过硬;
2.定标准,筑牢得分稳定防线:锚定各模块最低得分线与冲刺得分目标,明确得分基准,通过建立竞赛“缺陷库”逐条分析破解,杜绝同类错误复现,并简化竞技操作步骤,最大化压缩时间成本,提升答题效率,保障得分稳定可控;
3.优管理,保障赛场协作高效:聚焦赛场协作需求,建立“主责牵头、副责补位”分工机制,确保竞赛过程中协作紧密、衔接顺畅,为赛场稳定发挥提供管理支撑。
二、经验总结:凝练三大工作方法,激活竞赛育人双重价值
(一)以自驱力为“桨”,保障持续竞技状态
自新生入学起,通过竞赛成果展示、优秀选手分享、赛项宣讲等方式,吸引具备强烈意愿与主动性的学生加入团队,本次参赛学生均自愿放弃寒暑假留校集训,并严格遵循“不熬夜、不打疲劳战”的训练理念,规范“不熬夜、不打疲劳战”的训练理念,确保以最佳精神状态投入竞赛,避免因疲劳影响发挥。

(二)以社会实践为“桥”,打通理实转化壁垒
针对训练枯燥、抽象知识难理解等问题,组织学生深入建筑装饰施工现场开展实践:将平面图纸与真实建筑结构、施工流程对应,帮助学生建立“图纸—实体—工艺”链接思维,既缓解训练疲劳,又提升专业知识理解效率,实现“动静结合、理实融通”。


(三)以竞赛教学为“舟”,推动教学质量与学生素养双跃升
团队以竞赛为核心纽带,推进教学优化、成果转化与科研赋能,切实推动教学质量跃升与学生综合素养提升。教学层面,将竞赛关键环节融入日常课程,针对晦涩内容,搭建“虚拟仿真平台 + 真实构造模型”教学载体,帮助学生理解复杂专业知识;同步建立“金牌小助教”机制,由优秀选手协助课堂教学,营造“以赛促学、互帮互促”的良好氛围。依托上述竞赛实践积累与教学难点总结,进一步提炼教学案例、典型案例及科研成果,最终形成“教学优化支撑竞赛实践、竞赛成果反哺教学资源、科研验证保障课改质量”的良性闭环。
三、成果成效:构建“传帮带”体系,筑牢竞赛进阶根基
自 2022 年起,团队针对建筑装饰数字化施工赛项,构建“老教师带新教师、老队员带新队员”的“传帮带”体系:老教师向新教师传递赛题研判、训练管理经验,老队员向新队员分享实操技巧、赛场应变方法,形成 “经验代代传、能力届届升” 的良性循环。依托该机制,团队实现成绩阶梯式突破:2022-2023 年获省级三等奖,2024 年进阶省级二等奖第一名,2025 年登顶省级一等奖第一名并斩获世界职业院校技能大赛总决赛银奖;同时,“传帮带”机制推动教学经验持续沉淀,如将备赛中的“模块拆解方法”“虚拟仿真教学经验”传递至日常教学,助力整体教学质量提升,真正实现“赛事突破与教学提质”双向赋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