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软质控〔2021〕49号 关于专业层面内部质量保证体系构建实施细则的通知
发布时间:2021-10-06 动态浏览次数:272

福州软件职业技术学院

福软质控〔202149

关于专业层面内部质量保证体系构建实施细则的通知


各学院(系、部),各部(处、室、中心、馆)

现将《关于专业层面内部质量保证体系构建实施细则》印发给你们,请遵照执行。

特此通知。

附件:《专业层面内部质量保证体系构建实施细则》



福州软件职业技术学院教学工作诊断与改进委员会办公室

福州软件职业技术学院教学质量监控与评价中心(代章)

2021年10月6日                



专业层面内部质量保证体系构建实施细则

根据《福州软件职业技术学院“十四五”内部质量保证体系建设规划》《福州软件职业技术学院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常态化下内部质量保证体系建设方案》文件要求,专业层面诊断与改进需要从学校、教学管理与保障和具体专业三个方面开展。学校在专业层面的诊改重点是对接产业的专业布局优化,核心是专业发展总规划和调整机制,外现形式是学院“十四五”专业建设发展专项规划;教学管理与保障部门在专业层面的诊改重点是内部管理体系和运行机制的优化,核心是责任主体、管理体系、运行机制的再梳理以及全局性专业质量监控的构建与优化,外现形式是责任主体职责、制度体系、管理体系、运行机制、共性专业质控点等;具体专业的诊改重点是本专业的持续改进,核心是明晰专业质量基础、设计质量保证体系框架、建立两链和规划路线图、实施八字螺旋、问题导向促进持续改进,外现形式是各专业建设规划、专业建设标准、专业诊改实施方案以及专业自诊报告等。具体专业层面内部质量保证体系构建实施细则如下。

一、明晰专业质量基础

主要是明确专业基本情况,包含规模和专业建设的核心要素,主要从专业建设概况、专业设置与人才培养模式、课程体系与课程改革、师资队伍建设、教学条件与实践教学设计、教学管理和教学改革、人才培养成效和社会服务、专业特色等方面展开分析,为确定符合实际的建设目标与标准奠定坚实基础。

二、设计内部质量保证体系框架

专业层面内部质量保证体系建立思路为基于学校内部质量保证体系框架,以专业建设为统领,以人才培养为主线,引入标准,设计内部质保体系。

具体是:

(一)五纵层面,梳理各责任主体在专业建设过程中的职责,明确每个专业相关的组织和个人在工作中的主要内容和责任,规范其行为准则和标准,各司其职,保证工作运行畅通、流程顺畅。

(二)五横层面,围绕人才培养,序化工作流程,首先通过企业调研,结合国家、学校、各职能部门、各教学单位的发展规划,参照标准等,确立人才培养目标,围绕人才培养目标确立专业发展目标;基于人才培养目标设立专业教学标准,围绕教学标准构建专业建设标准体系;对照标准体系改善专业教学设计、组织、实施流程,围绕标准体系完善人才培养模式、课程体系、师资队伍、教学条件、社会服务能力、保证机制等建设;围绕达到毕业条件,建立毕业生跟踪调查和第三方评价机制,形成人才培养第一质量闭环;借力信息化诊改平台,对培养目标的达成度、过程监控与达成度、差距性评价结果,形成质量的第二反馈。

下图为我校将构建的专业层面内部质量保证体系框架。


三、建立两链和设计质量改进螺旋

(一)建立两链

建立上下衔接、互为支撑、层层递进的两链(目标链、标准链)。

1.上下衔接指:专业的目标、标准对上来自于学校、各职能部门、各教学单位发展目标、标准,对下统领专业的课程、师资、学生的目标、标准,层层链接。

2.互为支撑指:目标与标准之间、专业与学校、各职能部门、各教学单位之间、专业教学与专业建设之间都能在目标和标准之间相互支撑,环环相扣。

3.层层递进指学校、各职能部门、各教学单位、专业建设、专业建设内涵要素的目标、标准等层层递进,全面覆盖。

(二)设计质量改进螺旋

基于“8”字螺旋,结合专业自身特点,设计适于专业持续改进的螺旋。

1.以人才培养为主线,确定专业发展目标和建设标准,从而设计诊改具体质量监控点。

2.依据监控点对专业进行诊断,提出创新与改进举措。

3.首轮诊改工作完成,确定新目标,进行下一轮诊改工作,持续提高本专业的教育教学质量。

四、自我诊断与改进

(一)目标

此目标为该专业本轮诊改的总目标以及分解到专业建设各核心要素的具体目标,要说明确定的依据,更要明确量化的指标,为后续质量监控点的数据来源和动态监控预警提供依据。

1.要说明本专业总目标的来源,结合企业调研结果,学校、各职能部门、教学单位发展规划,参考学校数据平台是提供的信息,确定专业的具体目标,坚持立德树人,与“双高”建设、“1+X”证书制度建设等相契合。
2.确定总目标后,还要按照目标链的分类方法明确到各子目标,形成可监控的细化具体目标。

(二)标准

依据细化专业目标,引入国、省、市、校标准,对应形成细化建设标准,没有通用标准的,可自设标准。将所有细化目标都和相应标准对应后,确立具体数量的核心指标和标准,为后续设计质量监控点奠定基础。

(三)设计

1.从专业建设目标和标准出发,将梳理出的核心关注点转化为一定数量具体的、可视化或可量化的质量监控点,从而为诊改数据平台提供动态质量监控阈值参考。

2.从专业建设的角度,设计保证实现目标、达到建设标准的具体举措。

(四)组织

明晰责任主体,明确工作职责,确立组织体系与工作。


责任主体

成员

负责工作

专业带头人

校、企双带头人

专业诊改总体部署、安排

专业团队

专业带头人
专业指导委员会
负责教研室
课程实训等各环节负责人
专兼教师

完善专业建设规划
健全专业建设标准
优化人才培养方案
专业教师诊断与改进报告
课程质量保证
专业调研报告

服务保障

教学单位管理、服务人员

管理、服务、保障
定期对各专业诊改进行检查、监督、考核等

(五)动态循环

1.监测

依托数据平台,实时采集专业建设过程数据。在学校诊改数据平台的基础上,借助本校人才培养工作状态数据采集与管理平台、专业建设管理平台、第三方评价数据、毕业生跟踪调查数据、职能部门统计数据等工具,通过实时采集和静态采集两种模式采集专业建设数据,通过数据交换对关键的状态行数据梳理和归类,形成动态状态数据库。

通过数据平台的数据实时采集,运用计算机网络和计算机软件对教学质量监控过程中产生的大量数据进行信息化处理,分析数据,从而使学校、教师、学生及时获取教学过程的各种反馈信息,大大提高教学质量监控的时效性。教学质量监控就是跟踪实施环节相关影响因素,通过一定的组织机构,按照一定的程序,进行积极认真的规划、检查、评价、反馈和调节,持续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2.预警

要对不满足预设条件的监测结果实时反馈。加强对教学质量问题的研究和监控。通过分析监测的结果,及时向有关职能部门和教学单位反馈信息。依据相关教学管理原则,选定一组变量,建立一套预警标准并运用预警模式,如发现有不符合规定或逾越警戒范围的状况,即显示出警讯,给教学管理部门提供及早采取教学质量监管的措施,并要求教学单位限期改善,以保证人才培养质量。

要通过对诊改数据平台的信息和现象的反馈、分析,检测其偏离教学目标的程度。并对其可能发生的后果发出预先警示,以达到预防、调整或补救效果的目的。构建教学质量预警系统应坚持实用性、预防性、及时性、针对性和系统性等原则。

借力大数据分析,建立常态化预警机制。依托现有质量监控体系,利用学校诊改数据平台对专业人才培养过程实施实时监控,通过科学规划专业预警参数指标,合理设置预警阈值。围绕专业设置与人才培养模式、课程体系与课程改革、师资队伍建设、教学条件与实践教学设计、教学管理和教学改革、人才培养成效和社会服务、专业特色等方面预警体系,通过对专业建设大数据的实时采集分析进行专业预警,形成常态化的预警机制。

3.改进

有的放矢,实时改进。针对预警机制中反馈的专业预警问题,结合专业建设实际,由教学管理部门负责统筹监督,相关教学单位负责落实,责任到人,对存在的问题进行实时改进,并将改进的措施及改进的成效报教学管理部门备案。

改进环节对预警的相关内容进行改进,完善后返回至设计环节。“实施—监测—预警—改进—设计”小循环构成质量改进螺旋的内部反馈和调节,反复修改和调节设计、组织和实施过程中发掘的问题,及时修正和调整,保证诊改的质量。

(六)诊断

1.目标达成度

通过对比质量监控点,分析得出目标达成度。

2.存在的问题与原因分析

参照质控点中的要素,找问题,对比目标和标准找差距,结合制度找原因,应用平台诊“病因”,得到本轮诊改专业建设过程中的具体问题以及产生问题的原因。

(七)创新与改进

1.改进措施

针对问题与原因提出后续专业建设的具体改进措施。

2.改进成效

本轮诊改结束时,可以从质量意识全面提升,信息化应用水平提高、过程性资料完善、专业建设目标和发展定位清晰、课程体系优化、课程建设成果、教学改革成效、师资队伍水平提升、教学条件改善等方面,全面体现改进成效。

3.形成的特色

凝练诊改过程中的工作、结构、创新、完善、规范等方面特色,也可从更加凸显专业的区域特色、行业特色、服务特色、职业特色等方面总结,还能从示范先行、促进规范等方面提炼。

五、下一步努力的方向

持续改进是专业诊改的最终落脚点,发展取向则是诊断与改进工作的价值体现。对于诊断发现的问题,制定行之有效的整改措施并强化落实,形成专业自我改进、自我完善的内在机制,最终促进专业可持续发展。并可以从进一步完善内部质量体系,进一步完善内部机制,以诊改促进专业建设,加强数据分析等方面提出下一步工作的目标。

六、提交报告,学院复核

专业层面诊改周期与状态数据采集时间段同步,以学年为统计时段。各专业对照质量保证体系文件,依据诊改平台,及时采集各自目标任务完成、项目建设等工作过程中产生的数据信息,将实施过程诊改与结果诊改相结合,开展自我诊改工作,并形成《学年自我诊改报告》。

专业层面工作组依据各专业《学年自我诊改报告》对各专业进行复核,并将复核结果纳入其教学单位学年绩效考核中。并将各专业建设目标链、标准链、运行诊改材料上传“福州软件职业技术学院诊改网”校内公示。推动其进行自主诊改,不断改进,形成新的目标,促进工作质量和管理效能的进一步提升,最终促进学院教育教学质量的提升。

附件:

1.各专业****学年自我诊改报告(参考格式)

2.各专业建设目标链、标准链、运行诊改材料清单

附件1

各专业****学年自我诊改报告

(参考格式)



一、专业质量基础

(一)专业建设概况

专业设置时间、共培养了多少人、在校生人数。目前师资情况、资源配置情况、实训基地(校内外)、校企合作情况等。学生就业情况、质量工程情况、社会服务情况等。

(二)专业设置定位与人才培养模式

1.专业调研

是否以就业需求为导向设置专业。写明为什么要办这个专业,是否从区域经济、产业发展的人才需求来思考。是否进行行业现状和需求调研,省内同(类)专业建设情况调研、学生就业和发展情况调研

2.专业定位:是否准确可行符合市场需求(办学定位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的适应度)

1)培养目标定位

是否主动适应区域经济发展的需求,依据国家有关规定、公共基础课程标准和专业教学标准,结合学校办学层次和办学定位,科学合理确定专业培养目标,明确学生的知识、能力和素质要求,保证培养规格。

2)就业岗位面向

初始岗位群;发展岗位群情况

3.人才培养模式的建构

是否坚持学用相长、知行合一,着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增强学生的职业适应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开展产教融合、校企深度合作、订单培养、行动导向、知行合一的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同时培养模式体现教学过程的实践性、开放性、职业性。

是否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根本任务,不断加强思想政治工作,持续深化“三全育人”综合改革,把立德树人融入思想道德教育、文化知识教育、技术技能培养、社会实践教育各环节,推动思想政治工作体系贯穿教学体系、教材体系、管理体系,切实提升思想政治工作质量。

(三)课程体系与课程改革

1.课程体系设置

1)是否严格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开齐开足公共基础课程。将思想政治理论课、体育、军事课、心理健康教育等课程列为公共基础必修课程,并将马克思主义理论类课程、党史国史、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创新创业教育、信息技术、语文、数学、外语、健康教育、美育课程、职业素养等列为必修课或限定选修课。

是否全面推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课程,按规定统一使用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思政课、专业课教材。结合实习实训强化劳动教育,明确劳动教育时间,弘扬劳动精神、劳模精神,教育引导学生崇尚劳动、尊重劳动。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教育教学,加强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教育。深化体育、美育教学改革,促进学生身心健康,提高学生审美和人文素养。

是否有根据有关文件规定开设关于国家安全教育、节能减排、绿色环保、金融知识、社会责任、人口资源、海洋科学、管理等人文素养、科学素养方面的选修课程、拓展课程或专题讲座(活动),并将有关知识融入到专业教学和社会实践中。是否组织开展劳动实践、创新创业实践、志愿服务及其他社会公益活动。

2)是否科学设置专业(技能)课程。专业(技能)课程设置要与培养目标相适应,课程内容要紧密联系生产劳动实际和社会实践,突出应用性和实践性,注重学生职业能力和职业精神的培养。是否有按照相应职业岗位(群)的能力要求,确定6—8门专业核心课程和若干门专业课程。

2.课程改革与建设

1)是否以职业能力为本位,以工作过程为导向,依据职业标准开发课程体系,按照科技发展水平和职业资格标准设计课程结构和内容。是否将职业资格标准融入教学内容,以工作任务组织教学内容,注重专业知识、思想品德、人文素养和实践能力的融合。在校企合作上更加注重企业的参与,合作制订突出职业能力的课程标准。实行“1+X证书”制度教育,着力培养具有较强岗位适应能力的面向行业企业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

2)是否注重实践性教学环节,加强实践性教学,实践性教学学时是否上占总学时数50%以上。是否积极推行认知实习、跟岗实习、顶岗实习等多种实习方式,强化以育人为目标的实习实训考核评价。学生顶岗实习时间一般为6个月,是否根据专业实际,集中或分阶段安排。是否积极建好用好各类实训基地,强化学生实习实训。统筹推进文化育人、实践育人、活动育人,广泛开展各类社会实践活动。

3)是否重视核心课程建设和教材建设,注重与行业、企业合作开发课程和教材,选用优秀高职教材,注重网络课程教学资源建设。

4)是否有强化课程思政。积极构建“思政课程+课程思政”大格局,推进全员全过程全方位“三全育人”,实现思想政治教育与技术技能培养的有机统一。结合学生特点,创新思政课程教学模式。强化专业课教师立德树人意识,结合不同专业人才培养特点和专业能力素质要求,梳理每一门课程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发挥专业课程承载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推动专业课教学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紧密结合、同向同行。

5)是否有组织开发专业课程标准和教案。是否有根据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总体要求,制(修)订专业课程标准,明确课程目标,优化课程内容,规范教学过程,及时将新技术、新工艺、新规范纳入课程标准和教学内容。是否有指导教师准确把握课程教学要求,规范编写、严格执行教案,做好课程总体设计,按程序选用教材,合理运用各类教学资源,做好教学组织实施。

6)是否深化教师、教材、教法改革。建设符合项目式、模块化教学需要的教学创新团队,不断优化教师能力结构。健全教材选用制度,选用体现新技术、新工艺、新规范等的高质量教材,引入典型生产案例。总结推广现代学徒制试点经验,普及项目教学、案例教学、情境教学、模块化教学等教学方式,广泛运用启发式、探究式、讨论式、参与式等教学方法,推广翻转课堂、混合式教学、理实一体教学等新型教学模式,推动课堂教学革命。加强课堂教学管理,规范教学秩序,打造优质课堂。

7)是否有改进学习过程管理与评价。严格落实培养目标和培养规格要求,加大过程考核、实践技能考核成绩在课程总成绩中的比重。严格考试纪律,健全多元化考核评价体系,完善学生学习过程监测、评价与反馈机制,引导学生自我管理、主动学习,提高学习效率。强化实习、实训、毕业设计(论文)等实践性教学环节的全过程管理与考核评价。

(四)师资队伍建设

是否以“四有”标准打造数量充足、专兼结合、结构合理的高水平双师队伍。培育引进一批行业有权威的专业建设带头人,着力培养一批能够改进企业产品工艺、解决生产技术难题的骨干教师,合力培育一批具有绝技绝艺的技术技能大师。是否有聘请行业企业领军人才、大师名匠兼职任教。是否建立健全教师职前培养、入职培训和在职研修体系。是否积极建设教师发展中心,提升教师教学和科研能力,促进教师职业发展。是否创新教师评价机制,建立以业绩贡献和能力水平为导向、以目标管理和目标考核为重点的绩效工资动态调整机制,实现多劳多得、优绩优酬。

(五)教学条件与实践教学设计

1.校内实训基地(实训室)建设,是否能够满足教学需求。

2.校外实训基地建设。每个专业是否有若干个深度融合的企业,注重校企合作共建生产性实训基地,有一批稳定的校外实习基地;运行状态良好、保障机制完善。

3.实践教学设计。是否能根据职业能力培养的需要设计实践教学体系,以真实的工作任务为载体设计实践教学项目与内容;生产性实训与顶岗实习安排合理、有效,有一线企业兼职教师参与教学、指导与考核。实践教学文件齐全。

4.图书资料、优质教学资源和网络信息资源等是否充分开发利用。

(六)教学管理和改革

1.教学管理队伍、学生管理队伍是否健全。

2.教学管理制度是否完备、规范,教师教学档案规范;教学质量保障体系是否完备,监控到位;教学运行是否稳定有序,执行有力。

3.实训室管理制度是否齐全;生产性实训与跟岗、顶岗实习是否安排合理、有效,是否有一线企业兼职教师参与指导与考核。实践教学文件是否齐全(实训安排、实训指南、考核办法等)。

(七)人才培养成效与社会服务

1.近三年生源质量,第一志愿录取率、新生报到率是否高于全校平均水平。

2.是否建立了就业保障机制,毕业生就业率高、签约率,就业质量好,高于全校平均水平。

3.学生职业关键能力,素质教育改革创新的措施、力度、成效,学生创新创业成果,学生职业资格证书或技术等级证书获取率、计算机英语考试通过率,职业技能竞赛参与获奖情况,是否高于全校平均水平。

4.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综合评价是否良好,专业在行业企业的知名度情况。

5.专业社会服务,是否能根据社会企业需求和劳动力转移的需要,承担职业技能培训,承担企业技术服务和横向课题,为社会服务。

(八)专业特色

从人才培养模式;课程体系建设;教育教学改革;创新创业教育;实践教学;师资队伍;校企合作;服务社会……等方面是否有总结凝练专业建设1至2个特色。

二、专业建设内部质量保证体系框架设计

专业建设内部质量保证体系建立思路为基于学校体系框架,以专业建设为统领,以人才培养为主线,引入标准,设计内部质保体系,具体如下图所示。


三、两链构建和质量改进螺旋设计

(一)目标链构建

此目标链构成为该专业本轮诊改的总目标以及分解到专业建设各核心要素的具体目标,具体如下表所示。

专业建设目标链

关键

建设

要素

重点

建设

内容

建设

目标

专业设置与人才培养模式

专业
调研

1.能够面向区域和地方经济发展,面向生产、服务与管理第一线设置专业,能够将当地产业结构和社会人才需求的变化趋势作为确定专业体系主体框架的依据分析到位。
2.专业口径宽窄适当。

专业
定位

能够以学生职业生涯发展为目标,能够清楚表明该专业在全省中的专业布点情况和所属地位,准确清晰专业定位,符合市场需求。

专业建设规划

专业建设有规划,目标定位准确,建设思路清晰,实施方案具体,保障措施得力,行业、企业参与专业建设。

岗位及需求调研

能够对专业从业人员基本情况、对应的一线职业岗位分析、对应的职业资格证书分析、专业人才招聘渠道分析、该专业在职人员进修需求分析等内容用准确、可量化的语言进行描述,并对完成任务应掌握的职业能力作出较为详细的描述。

培养目标

能依据国家有关规定、公共基础课程标准和专业教学标准,结合学校办学层次和办学定位,科学合理确定专业培养目标,明确学生的知识、能力和素质要求,保证培养规格。

人才培养模式

1.坚持学用相长、知行合一,着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增强学生的职业适应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开展产教融合、校企深度合作、订单培养、行动导向、知行合一的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同时培养模式体现教学过程的实践性、开放性、职业性。
2.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根本任务,不断加强思想政治工作,持续深化“三全育人”综合改革,把立德树人融入思想道德教育、文化知识教育、技术技能培养、社会实践教育各环节,推动思想政治工作体系贯穿教学体系、教材体系、管理体系,切实提升思想政治工作质量。

课程体系和课程改革

课程体系设置

1.严格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开齐开足公共基础课程。全面推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课程,结合实习实训强化劳动教育,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教育教学,加强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教育。深化体育、美育教学改革,促进学生身心健康,提高学生审美和人文素养。开设关于国家安全教育、节能减排、绿色环保等人文素养、科学素养方面的选修课程、拓展课程或专题讲座(活动),并将有关知识融入到专业教学和社会实践中。组织开展劳动实践、创新创业实践、志愿服务及其他社会公益活动。

2.科学设置专业(技能)课程。专业(技能)课程设置与培养目标相适应,课程内容紧密联系生产劳动实际和社会实践,突出应用性和实践性,注重学生职业能力和职业精神的培养。按照相应职业岗位(群)的能力要求,确定6—8门专业核心课程和若干门专业课程。

课程改革与建设

1.校企合作制订突出职业能力的课程标准,引入职业资格证书或技术等级证书,实施“1+X证书”制度教育。
2.注重实践性教学环节,加强实践性教学
3.重视优质核心课程建设和教材建设,注重与行业、企业合作开发课程和教材,选用优秀教材。
4.强化课程思政,推动专业课教学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紧密结合、同向同行。
5.组织开发专业课程标准和教案,明确课程目标,优化课程内容,规范教学过程,及时将新技术、新工艺、新规范纳入课程标准和教学内容。
6.深化教师、教材、教法改革。
7.改进学习过程管理与评价。

师资队伍建设

师资队伍建设

1.专业教学团队知识、职称、年龄、学历等结构合理。
2.专业带头人在行业企业有一定的影响力。
3.专任教师具有行业、企业经历比例较大,“双师”素质比例较高。
4.聘请行业、企业专业人才和能工巧匠担任兼职教师,“双师”结构合理。
5.专任教师教科研情况及取得的显著成果。
6.师资队伍建设有规划,引进、培养有举措,经费有保障,评价机制合理。

教学条件与实践教学设计

教学条件与实践教学设计

1.校内实训基地能够满足教学计划的安排,生产性实训比例逐步加大。
2.每个专业有若干个深度融合的企业,注重校企合作共建生产性实训基地,有一批稳定的校外实习基地。
3.校外实习基地运行状态良好,保障机制完善。
4.图书资料、优质教学资源和网络信息资源丰富,开发利用较好。

教学管理与改革

教学管理

1.教学管理制度完备、规范,教育教学管理队伍、学生管理队伍健全,教师教学档案规范,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完备,教学运行稳定有序,执行有力。
2.注重教学管理体制改革,建立校企合作长效机制,顶岗实习管理体系完备。

教学改革

1.注重教学方法和手段的改革,采用新颖多样的教学形式、现代化的教学手段,灵活多元的考核评价方式,融“教、学、做”为一体。
2.重视教师教科研能力和社会服务能力的培养,社会服务开展情况及成效。

人才培养成效与社会服务

人才培养成效与社会服务

1.生源质量,第一志愿录取率、新生报到率高于全校平均水平。
2.建立了就业保障机制,毕业生就业率、签约率,就业质量高于全校平均水平。
3.学生职业关键能力、素质教育改革创新的措施、力度、成效,学生创新创业成果,学生职业资格证书或技术等级证书获取率、计算机英语考试通过率,职业技能竞赛参与获奖情况高于全校平均水平。
4.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综合评价,专业在行业企业的知名度良好。

专业
特色

专业
特色

能从人才培养模式;课程体系建设;教育教学改革;创新创业教育;实践教学;师资队伍;校企合作;服务社会……等方面有总结凝练专业建设1至2个特色。

(二)标准链构建

依据目标链,引入国、省、市、校标准,对应形成标准链,具体如下表所示。

专业建设标准链

主要维度

相关标准

国家有关文件

教育部等七部门关于印发《职业学校教师企业实践规定》的通知(教师〔2016〕3 号)

教育部 财政部《关于实施职业院校教师素质提高计划(2017—2020年)的意见》(教师〔2016〕10 号)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产教融合的若干意见》(国办发〔2017〕95 号)

教育部等六部门关于印发《职业学校校企合作促进办法》的通知(教职成〔2018〕1 号)

教育部关于印发《教育信息化 2.0 行动计划》的通知(教技〔2018〕6 号)

国务院关于印发《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的通知(国发〔2019〕4 号)

教育部 财政部《关于实施中国特色高水平高职学校和专业建设计划的意见》(教职成〔2019〕5 号)

教育部等四部门印发《关于在院校实施“学历证书+若干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制度试点方案》的通知(教职成〔2019〕6 号)

教育部 财政部关于印发《中国特色高水平高职学校和专业建设计划项目遴选管理办法(试行)》的通知(教职成〔2019〕8 号)

《中国教育现代化 2035》(2019 年 2 月)

《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实施方案(2018-2022 年)》(2019 年 2月)

国家发改委 教育部印发《建设产教融合型企业实施办法(试行)》(2019 年 4 月 3 日)

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印发《教育部产学合作协同育人项目管理办法》的通知(教高厅〔2020〕1号)

新时代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建设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令第46号)

教育部等八部门关于加快构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体系的意见(教思政〔2020〕1号)

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印发《未来技术学院建设指南(试行)》的通知(教高厅函〔2020〕6号)

教育部关于印发《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的通知(教高〔2020〕3号)

教育部办公厅 工业和信息化部办公厅关于印发《特色化示范性软件学院建设指南(试行)》的通知(教高厅函〔2020〕11号)

教育部关于发布《职业院校数字校园规范》的通知(教职成函〔2020〕3号)

教育部关于印发《大中小学劳动教育指导纲要(试行)》的通知(教材〔2020〕4号)

教育部办公厅 工业和信息化部办公厅关于印发《现代产业学院建设指南(试行)》的通知(教高厅函〔2020〕16号)

教育部等九部门关于印发《职业教育提质培优行动计划(2020—2023年)》的通知(教职成〔2020〕7号)

《求是》杂志发布习近平总书记2019年3月18日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

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

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体育工作的意见》

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

教育部印发《大中小学国家安全教育指导纲要》

教育部办公厅印发《关于进一步做好高职学校退役军人学生招收、培养与管理工作的通知》(教职成厅函〔2020〕16号)

教育部印发《关于破除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评价中“唯论文”不良导向的若干意见的通知》(教社科〔2020〕3号)

教育部、财政部印发《中国特色高水平高职学校和专业建设计划绩效管理暂行办法》(教职成〔2020〕8号)

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印发《新时代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实施方案》(教材〔2020〕6号)

教育部印发《中国教育检测与评价统计指标体系(2020版)》(教发〔2020〕6号)

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教育部印发《关于深化高等学校教师职称制度改革的指导意见》(人社部〔2020〕100号)

教育部等六部门印发《关于加强新时代高校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指导意见》(教师〔2020〕10号)

教育部印发《关于加强新时代教育管理信息化工作的通知》(教科信函〔2021〕13号)

教育部印发《高等学校数字校园建设规范(试行)》(教科信函〔2021〕14号)

教育部印发《职业教育专业目录(2021年)》(教职成〔2021〕2号)

教育部办公厅印发《高等职业教育专科英语课程标准(2021年版)》

教育部办公厅印发《高等职业教育专科信息技术课程标准(2021年版)》

《关于推进习近平法治思想纳入高校法治理论教学体系的通知》(教高厅函〔2021〕17号)

教育部办公厅公布《关于高等职业学校电子信息工程技术专业实训教学条件建设标准》等32项职业教育教学标准的通知(教职成厅函〔2021〕12号)

《关于5G应用“扬帆”行动计划(2021-2023年)的通知》(工信部联通信〔2021〕77号)

教育部等六部门发布《关于推进教育新型基础设施建设构建高质量教育支撑体系的指导意见》(2021年7月)

教育部印发《关于高等学校碳中和科技创新行动计划》的通知(教科信函〔2021〕30号)

国家教材委员会关于印发《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课程教材指南》的通知(国教材〔2021〕2号)

教育部、财政部发布《关于实施职业院校教师素质提高计划(2021—2025年)的通知》(教师函〔2021〕6号)

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教育部发布《关于深化实验技术人才职称制度改革的指导意见》(人社部发〔2021〕62号)

教育部印发《关于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给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代表重要回信精神的通知》(教师〔2021〕6号)

福建省有关文件

《福建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若干意见》(闽政〔2015〕46 号)

《福建省教育厅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十六条措施的通知》(闽教学〔2015〕23 号)

《福建省职业院校校企人员互兼互聘管理办法(试行)》(闽教师〔2016〕86 号)

福建省教育厅关于印发《福建省高等职业院校内部质量保证体系诊断与改进工作实施方案(试行)》的通知(闽教职成〔2016〕24号)

《福建省职业教育改革工作方案(征求意见稿)》

福建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深化产教融合十五条措施的通知》(闽政办〔2018〕94 号)

中共福建省委教育工作领导小组印发《关于贯彻落实〈新时代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建设规定〉的实施方案》的通知(闽委教育〔2020〕3号)

《福建省高水平职业院校和专业建设计划实施方案》(闽教职成〔2020〕29号)

福建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印发《关于深化产教融合推动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若干措施的通知》(闽政办〔2020〕51号)

福建省教育厅印发《关于进一步深化高职教育“二元制”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通知》(闽教职成〔2020〕43号)

福建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印发《福建省职称评审管理暂行办法》(闽人社发〔2021〕1号)

福建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印发《福建省职业教育产教融合工程建设方案(2021-2025年)》

《关于促进高校和科研机构科技成果转化及产业化的若干措施》(2021年5月)

中共福建省委教育工作领导小组关于印发贯彻落实《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工作清单和负面清单的通知

福建省教育厅《关于做好疫情防控期间高等学校教学组织与管理工作的通知 》(闽教高〔2021〕35号)

福建省教育厅、省工业和信息化厅联合印发《福建省现代产业学院建设总体方案》(2021年9月)

专业设置与人才培养模式

福州软件职业技术学院人才培养方案管理暂行办法

福州软件职业技术学院专业建设管理办法

福州软件职业技术学院关于现代学徒制试点工作实施意见

福州软件职业技术学院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工作实施意见

福州软件职业技术学院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

福州软件职业技术学院重点建设专业遴选及建设工作方案〔修订〕

福州软件职业技术学院关于进一步加强专业建设的若干意见

福州软件职业技术学院关于开展“校企合作”人才培养工作的实施意见

福州软件职业技术学院“网龙数字化工程师培养计划”实施总体方案和试验班实施办法

福州软件职业技术学院关于修订2020级专业培养方案的原则意见

福州软件职业技术学院关于深化产教融合指导性意见

课程体系和课程改革

福州软件职业技术学院自编教材〔讲义〕编写管理规定

福州软件职业技术学院在线开放课程建设与管理办法

福州软件职业技术学院关于进一步深化课程考核改革的指导意见

福州软件职业技术学院关于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改革的指导意见

福州软件职业技术学院教材建设与管理办法

福州软件职业技术学院关于制订课程标准的原则及管理办法〔修订〕

福州软件职业技术学院职业素养选修课管理办法〔暂行〕

福州软件职业技术学院 AI 课件制作激励管理措施

福州软件职业技术学院关于推进课程思政建设的指导意见

师资队伍建设

福州软件职业技术学院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实施方案

福州软件职业技术学院教师职业道德规范

福州软件职业技术学院学风与学术道德建设行为规范

福州软件职业技术学院教师师德失范行为负面清单及处理办法

福州软件职业技术学院教师行为规范准则

福州软件职业技术学院教师到企业生产实践暂行办法〔修订〕

福州软件职业技术学院教师进修培训管理暂行办法〔修订〕

福州软件职业技术学院中青年骨干教师选拔培养暂行办法

福州软件职业技术学院选拔专业带头人管理办法

福州软件职业技术学院教师工作量管理办法〔修订〕

福州软件职业技术学院教师工作量考核办法〔修订〕

福州软件职业技术学院“双师”教师资格认定实施办法〔修订〕

福州软件职业技术学院“双肩挑”教师管理办法〔试行〕

福州软件职业技术学院关于加强“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的意见

福州软件职业技术学院现代学徒制“双导师”管理与考核办法

福州软件职业技术学院信息化教师教学创新团队建设管理办法

福州软件职业技术学院教师等专业技术职务聘任实施方案(试行)

教学条件与实践教学设计

关于印发《福州软件职业技术学院技能竞赛奖励与管理办法》的通知

福州软件职业技术学院岗位实习指导教师巡查工作规程

福州软件职业技术学院实践教学管理规范(修订)

关于印发《福州软件职业技术学院实训室管理制度》的通知

关于印发《福州软件职业技术学院多媒体教室使用管理制度》的通知

关于印发《福州软件职业技术学院教学科研仪器设备管理办法》的通知

关于印发《福州软件职业技术学院技能大师工作室章程》的通知

教学管理与改革

福州软件职业技术学院关于撰写课程授课计划和教案有关规定

福州软件职业技术学院教学改革项目管理办法

福州软件职业技术学院教师调、停课、补课管理规定

福州软件职业技术学院关于课程安排的原则意见

福州软件职业技术学院课程考试〔考核〕环节规范

福州软件职业技术学院教研室工作管理规定

福州软件职业技术学院教学档案管理细则

福州软件职业技术学院教师教学工作规程(修订)

关于运用智慧校园信息平台填写教学材料的通知

福州软件职业技术学院教学二级管理实施细则

关于印发《福州软件职业技术学院线上教学基本规范和要求》的通知

福州软件职业技术学院教师评学暂行办法

福州软件职业技术学院关于加强教学反馈工作的规定〔试行〕

福州软件职业技术学院教学检查制度

福州软件职业技术学院各教学环节质量标准管理办法

福州软件职业技术学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听评巡课制度的决定〔修订〕

福州软件职业技术学院学生信息员管理制度〔修订〕

福州软件职业技术学院教学事故认定办法〔修订〕

福州软件职业技术学院关于做好全面复学时期教学质量监控与评价工作线上与线下衔接方案

福州软件职业技术学院在线课程建设评价办法(试行)

福州软件职业技术学院关于征集“典型教学案例”的通知

福州软件职业技术学院教学质量管理用表索引

福州软件职业技术学院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常态化下内部质量保证体系建设方案

人才培养成效与社会服务

《福州软件职业技术学院教科研项目(课题)管理办法》(试行)

福州软件职业技术学院“二元制”试点项目工作方案

专业特色

关于印发《福州软件职业技术学院教学成果(含荣誉)奖励办法》(试行)的通

(三)质量改进螺旋设计

基于“8”字螺旋,结合专业自身特点,设计适于专业持续改进的螺旋,具体如下图所示。





四、自我诊改实施运行

(一)质控要素监测预警与责任主体

为有效评价与考量专业建设目标任务的达成情况,依据专业建设目标任务,设计对专业建设质量影响较大的7个关键质控要素,涉及14个重点质控内容,对照监测预警,对应分工负责,具体如下表所示。

专业建设质控要素对照监测预警与责任主体表

关键质控要素

重点质控内容

质控

内涵

说明

质控

佐证

材料

对照
监测

预警

对应

负责

负责

人职

专业设置与人才培养模式

专业
调研

1.能够面向区域和地方经济发展,面向生产、服务与管理第一线设置专业,能够将当地产业结构和社会人才需求的变化趋势作为确定专业体系主体框架的依据分析到位。
2.专业口径宽窄适当。

专业社会需求调查与分析报告(本地区相关行业、企业人才需求现状分析及未来需求预测、专业设置和培养目标确定的调研情况)(含相关的佐证材料—文字、问卷、照片等等)

 

 

 

专业
定位

能够以学生职业生涯发展为目标,能够清楚表明该专业在全省中的专业布点情况和所属地位,准确清晰专业定位,符合市场需求。

 

 

 

专业建设规划

专业建设有规划,目标定位准确,建设思路清晰,实施方案具体,保障措施得力,行业、企业参与专业建设。

专业建设规划(或方案、计划等)专业建设总结及佐证材料(分学年、校企合作材料等会议、文字、图片等材料)

 

 

 

岗位及需求调研

能够对专业从业人员基本情况、对应的一线职业岗位分析、对应的职业资格证书分析、专业人才招聘渠道分析、该专业在职人员进修需求分析等内容用准确、可量化的语言进行描述,并对完成任务应掌握的职业能力作出较为详细的描述。

1.就业岗位分析
2.典型工作任务与工作能力分析报告

 

 

 

培养目标

能依据国家有关规定、公共基础课程标准和专业教学标准,结合学校办学层次和办学定位,科学合理确定专业培养目标,明确学生的知识、能力和素质要求,保证培养规格。

1.人才培养方案
2.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制订的过程材料(分学年、校企合作材料等会议、文字、图片等材料)

 

 

 

人才培养模式

1.坚持学用相长、知行合一,着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增强学生的职业适应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开展产教融合、校企深度合作、订单培养、行动导向、知行合一的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同时培养模式体现教学过程的实践性、开放性、职业性。
2.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根本任务,不断加强思想政治工作,持续深化“三全育人”综合改革,把立德树人融入思想道德教育、文化知识教育、技术技能培养、社会实践教育各环节,推动思想政治工作体系贯穿教学体系、教材体系、管理体系,切实提升思想政治工作质量。

1.专业人才培养模式设计及实施措施
2.产教融合、校企深度合作、订单培养、行动导向、知行合一的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实施过程材料

 

 

 

课程体系和课程改革

课程体系设置

1.严格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开齐开足公共基础课程。全面推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课程,结合实习实训强化劳动教育,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教育教学,加强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教育。深化体育、美育教学改革,促进学生身心健康,提高学生审美和人文素养。开设关于国家安全教育、节能减排、绿色环保等人文素养、科学素养方面的选修课程、拓展课程或专题讲座(活动),并将有关知识融入到专业教学和社会实践中。组织开展劳动实践、创新创业实践、志愿服务及其他社会公益活动。

2.科学设置专业(技能)课程。专业(技能)课程设置与培养目标相适应,课程内容紧密联系生产劳动实际和社会实践,突出应用性和实践性,注重学生职业能力和职业精神的培养。按照相应职业岗位(群)的能力要求,确定6—8门专业核心课程和若干门专业课程。

1.课程体系构建设计思路运用高职教育教学理论诠释课程体系架构图
2.课程建设规划和总结
3.专业课程体系改革情况及建设成果综述

 

 

 

课程改革与建设

1.校企合作制订突出职业能力的课程标准,引入职业资格证书或技术等级证书,实施“1+X证书”制度教育。
2.注重实践性教学环节,加强实践性教学
3.重视优质核心课程建设和教材建设,注重与行业、企业合作开发课程和教材,选用优秀教材。
4.强化课程思政,推动专业课教学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紧密结合、同向同行。
5.组织开发专业课程标准和教案,明确课程目标,优化课程内容,规范教学过程,及时将新技术、新工艺、新规范纳入课程标准和教学内容。
6.深化教师、教材、教法改革。
7.改进学习过程管理与评价。

1.课程标准、核心课程教案、课程思政建设材料
2.专业实验、实训大纲和校企合作的佐证材料
3.学生必考或选考的职业资格证书或技术等级证书及其对应或相关的课程一览表
4.本学年应届毕业生职业资格证书获取一览表和佐证材料
5.本学年学生技能竞赛获奖情况一览表和佐证材料
6.专业实验、实训、实习指导书
7.实践性教学管理制度
8.校企合作开发课程
9.课程资源开发
10.教材开发开设的实践性教学项目及证明材料(含校内、校外)

 

 

 

师资队伍建设

师资队伍建设

1.专业教学团队知识、职称、年龄、学历等结构合理。
2.专业带头人在行业企业有一定的影响力。
3.专任教师具有行业、企业经历比例较大,“双师”素质比例较高。
4.聘请行业、企业专业人才和能工巧匠担任兼职教师,“双师”结构合理。
5.专任教师教科研情况及取得的显著成果。
6.师资队伍建设有规划,引进、培养有举措,经费有保障,评价机制合理。

1.专业带头人基本情况简介(各种社会兼职、开展各种社会活动、取得的显著成果)
2.师资队伍(含兼职教师)基本状态统计和行业、企业经历的证明材料和“双师”素质的证明材料
3.师资队伍建设规划与总结及佐证材料
4.教师培训进修培养、赴企业锻炼
5.教师考核规定相关文件

 

 

 

教学条件与实践教学设计

教学条件与实践教学设计

1.校内实训基地能够满足教学计划的安排,生产性实训比例逐步加大。
2.每个专业有若干个深度融合的企业,注重校企合作共建生产性实训基地,有一批稳定的校外实习基地。
3.校外实习基地运行状态良好,保障机制完善。
4.图书资料、优质教学资源和网络信息资源丰富,开发利用较好。

1.校内实训基地一览表
2.实践性教学管理制度
3.校外实训基地一览表学生实习实训情况、考核材料主要照片
4.校外实习实训基地建设情况总结及佐证材料
5.学生校外实习管理制度
6.图书馆生均面积、馆藏册数、开放时间保障情况,本专业藏书、电子阅览、校网等建设情况

 

 

 

教学管理与改革

教学管理

1.教学管理制度完备、规范,教育教学管理队伍、学生管理队伍健全,教师教学档案规范,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完备,教学运行稳定有序,执行有力。
2.注重教学管理体制改革,建立校企合作长效机制,顶岗实习管理体系完备。

1.教学质量检查、监控与考评体系
2.教学管理条例、规章制度汇编等
3.教学与学生管理人员一览表
4.教学管理过程材料、改革综述、工作总结等
5.学生顶岗实习工作管理制度,实习手册、实习日记、实习报告等材料
6.校企合作制度

 

 

 

教学改革

1.注重教学方法和手段的改革,采用新颖多样的教学形式、现代化的教学手段,灵活多元的考核评价方式,融“教、学、做”为一体。
2.重视教师教科研能力和社会服务能力的培养,社会服务开展情况及成效。

1.教学改革典型案例
2.专业课程教学方法、教学手段、考核评价方式改革综述及佐证材料
3.网络课程、教学课件、教学资源库等现代教学手段使用统计和网址
4.教师承担、参与的科研课题方面的合作协议、开展社会服务、发表论文等成果统计
5.科研管理奖励办法

 

 

 

人才培养成效与社会服务

人才培养成效与社会服务

1.生源质量,第一志愿录取率、新生报到率高于全校平均水平。
2.建立了就业保障机制,毕业生就业率、签约率,就业质量高于全校平均水平。
3.学生职业关键能力、素质教育改革创新的措施、力度、成效,学生创新创业成果,学生职业资格证书或技术等级证书获取率、计算机英语考试通过率,职业技能竞赛参与获奖情况高于全校平均水平。
4.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综合评价,专业在行业企业的知名度良好。

1.本学年新生录取、报到分析
2.本学年毕业生就业、获证、“双证书”、竞赛获奖等情况
3.学生就业工作组织管理、制度管理、专项会议、招聘会等材料
4.本专业学生职业关键能力培养、素质教育总结及佐证材料
5.学年毕业生就业跟踪调查材料
6.行业、企业对专业的评价,学生在行业、企业职业发展情况(典型案例等)

 

 

 

专业
特色

专业
特色

能从人才培养模式;课程体系建设;教育教学改革;创新创业教育;实践教学;师资队伍;校企合作;服务社会……等方面有总结凝练专业建设1至2个特色。

凝练综述材料

 

 

 

(二)创新与改进

对照监测预警反馈的问题,结合专业建设实际,形成本学年自我诊改目标,对存在的问题进行实时改进。具体自我诊改目标、自我诊断意见、改进的措施及改进的成效如下。

本学年自我诊改目标1:

自我诊断意见:(需阐明目标达成程度,主要成绩,存在问题,原因分析。总体不超过500字。存在问题与原因分析应占一半左右篇幅。)

改进措施1:(需突出针对性、注重可行性。总体不超过200字。)

改进成效1:“改进成效”指实施改进措施之后已经显现的实际效果或形成的特色,不是预测或估计成效。如果措施尚未实施,请加说明。总体不超过200字。)

改进措施2:

改进成效2:
……

本学年自我诊改目标2:

自我诊断意见:

改进措施1:

改进成效1:

改进措施2:

改进成效2:
……

本学年自我诊改目标3:

自我诊断意见:

改进措施1:

改进成效1:

改进措施2:

改进成效2:

……

五、下一步努力的方向(新目标)

 



附件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