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听语言》“课程思政”典型教学案例
发布时间:2021-05-26 供稿单位:游戏产业学院 林异珑 动态浏览次数:585

1.课程教学目标

通过介绍相应影片故事背景、创作情况、主题人物等,欣赏经典台词、评析影片所表现的主题等环节,使学生能掌握作为电影读解的方法:分别从数字媒体的视角、文化的研究、技术特点、叙事分析等角度对作品进行深入的分析。增强我校学生欣赏电影的能力和水平,加深他们对电影的了解,培养学生审美情趣,开拓学生视野,提高学生的文化艺术修养。

2.思政育人目标

(1)通过主旋律影视作品赏析,提高学生对影视艺术作品的感受力、鉴赏力、创造力,培养学生对电影的审美能力。

(2)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和形象思维能力,并能够激发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欲望。从而达到提高学生综合文化素养的目的。

(3)通过学习鉴赏主旋律影视剧引导和改善大学生的思想认知、行为习惯,使他们重新认识自我、认识社会,用全身心的热情投入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中去。

3.育人主题

2019年3月1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指出:“新时代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要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坚持教育为人民服务、为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服务”。因此,高校专业课教育必须与思想政治教育深度融合,让学生在学好专业课的同时提高思想政治素养,将爱国情、强国志、报国行自觉融入社会主义事业建设中。作为高校教师,应认识到办好思政课的重要性,理清人才培养思路,解决好“培养什么人”“怎么培养人”等重要问题推动思政教育的深入实施。

高校艺术类学生与普通专业学生有很大区别,从高招考试到大学课程安排均以艺术方向的专业课学习为主,其中一大部分学生的文化课功底薄弱,很多人对专业学习认识出现偏差,认为只需要学好专业方向课,其他内容次要。此外,艺术类学生一般具有较高的独立思考能力和创新意识,在专业课学习中大多思想活跃,思维敏捷。这些优点虽然有利于专业学习,但在意识形态教育领域却是学校和老师最头疼的问题。因学生高度的自我意识和排他意识导致不利于集体观念教育;因学生过分活跃导致课堂纪律混乱、生活中自由散漫。另外,由于此类学生缺乏对现实世界的理性认识,易随意发表言论,不关注国家大事、时政要闻,不关心身边的政治性活动。

基于艺术类学生的以上特点,在主流意识形态正积极推 进的当下,大学生艺术素质培养与思政教育必须紧密结合,在保留艺术类学生个性特点的同时加强思想政治观念引导,使其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从立德、树人的角度培养全面发展的新时代优秀大学生。

视听语言》是我院数字媒体应用技术专业的一门职业拓展课,是进行学生艺术教育和审美教育的课程之一。本课程可以引入相当丰富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要求学生了解和掌握影视艺术的美学特性,学会应用相关方法进行影视作品鉴赏。笔者认为,在本课程的教学中可以引入相当丰富的思政教育资源,使教学得到 1+1>2 的育人效果。

4.思政育人教学设计


5.教学实施

案例1

以个人层面做思政切入点为例,播放一系列红色经典电影,如《南征北战》、《小兵张嘎》、《英雄儿女》、《红色娘子军》等,并引导学生分小组进行观后探讨,以“个体”作为话题,由小组代表进行发言,并在课后撰写观后感。此类影视剧虽然题材不同:有讲述历史沿革的鸿篇巨制,也有描绘人民生活的娓娓道来,更有凸显个人奋斗的励志篇章,其中人物与历史、社会以及自身的成长故事,但是,主流意识价值相似,都是体现主人公这一“个体”顽强拼搏的奋斗精神,为学生们提供了相对争取的价值引导,倡导大家要选择正确的人生道路,指引那些迷茫、失落、自卑、消极的学生找到正确方向,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和青春朝气,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和处事方式,改善在校大学生的整体精神面貌。

案例2

以国家层面做思政切入点为例,主旋律影视剧有助于维护国家安全稳定,促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稳步发展。国家意识形态在社会意识形态中发挥着主导作用,维护国家意识形态安全有关民族、国家和政党的生死存亡。从新中国成立到繁荣发展的今天,部分国内外恶势力一直在想方设法渗透思想,幻想瓦解我们的主流意识,因此,在网络发达的现下我们更要加强国人意识形态教育,特别是对高校学生的意识形态领域教育。大学生思想单纯,容易被“反动说教”洗脑,从学生的角度,维护国家意识形态安全极其重要。课程中播放群星汇聚的《建国大业》、《建党伟业》和《建军大业》通过恢宏壮阔的历史画面描绘了新中国建立的艰辛历程,让学生直观感受到共产党人为之奋斗的不易。以学生自由组合讨论小组为单位,探讨话题——“维护”。在讨论活动后播放的《湄公河行动》、《战狼2》、《红海行动》等近两年高票房、高口碑的影片,让学生重新定义爱国,二次探讨“维护”。并在课后以小组为单位拍摄和制作围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一主题的小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