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为适应软件产业的发展需求,科学培养人才,实现软件技术专业人才的可持续发展,结合福建省和福州软件职业技术学院(以下简称福软)的实际情况,重新审视了人才培养目标、内容和方法,实施了“设计方法论”驱动下的软件技术专业校区联动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实践。福软的软件技术专业在专业方向设置、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师资队伍建设、培养过程的实施、实践条件的建设、服务地方等各方面的设计都是基于“设计方法论”。解决了培养的人才能很好地学以致用解决难题,又为企业培养出其所需的高技能型人才。
关键词:设计方法论、“2+1”的实践培养模式、工学交替、校企互兼互聘
一、实施背景
软件产业作为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的基础性、战略性产业。到2022年数字经济进一步创新发展,充分发挥数字产业的支撑作用,以及产业数字化带动产业转型升级的作用。同时,数字产业知识技术更新快,个性化程度高,应用日新月异。当前我国大学生就业形势严峻。一方面,高校培养的人才不能很好地学以致用解决难题,大学毕业就业困难、就业质量低的现象愈演愈烈;另一方面,企业出现招工难,很难招聘到企业急需的高技能型人才,甚至出现“博士易得,技师难求”的局面。这一现状折射出我国高校的人才培养与企业对人才的需求存在较大的结构性矛盾。主要问题表现如下:
1)课程体系缺乏创新,无法满足企业对人才的需求。
2)高职院校软件专业教师队伍中缺少“双创”实践经验的教师。
3)实践教学体系内容上无法最大限度地涵盖所需的专业知识、职业技术方法和职业精神。
为适应软件产业的发展需求,科学培养人才,实现软件技术专业人才的可持续发展,结合本地和福软的实际情况,重新审视了人才培养目标、内容和方法,实施了“设计方法论”驱动下的软件技术专业校区联动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实践,取得了显著的教学成效和成果产出。
二、主要做法
“设计方法论”是福软进行培养模式改革的驱动力。首先把培养模式看成一个产品,这个产品的设计是从学生和企业的期望、需要出发的。在专业方向设置、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师资队伍建设、培养过程的实施、实践条件的建设、服务地方等各方面的设计都是基于“设计方法论”。解决了培养的人才能很好地学以致用解决难题,又为企业培养出其所需的高技能型人才。本模式的主要内容包括:
分析原始需求2)干系人分析3)目标分析4)竞品选择5)竞品拆解6)竞品功能整合7)情景罗列8)情景描述9)功能列表。
|
(一)获取企业原始需求,与企业共同制定课程方案
目前,福软与“福建天晴数码有限公司”、“福建华渔未来教育科技有限公司”、“福建天泉教育科技有限公司”和“福州掌中云文化传媒”等企业签订了合作办学协议、网龙数字化工程师培养计划。企业高管参与了培养方案的制定。
以软件开发及其相关工作岗位的需要和职业标准为依据,通过对软件企业岗位工作任务的分析,将相关知识、技能按照职业岗位能力进行整合,注重培养学生的软件项目开发能力,从而构建了本专业包括职业基础课、职业核心课和职业拓展课的课程体系。
(二)开发渐进式项目实训体系
实践课程结构上,设计了从认知实习→课内实验→集中性实践→顶岗实习四级的渐进式过程。实践教学采取了四层深入式,利用大一上的寒假组织学生深入到IT相关企业及岗位参观学习。达到专业认知实习。引入企业专家参与实践教学,包括探讨教学方案、实践指导。采用“2+1”的实践培养模式,利用2年的时间以学校和企业联合进行学科基础课程、专业课程的教学。最后1年的时间进行集中实训实习,与企业充分合作,实行按需定制培养。
软件技术专业吸收企业高管和技术骨干进入校企合作委员会和专业建设委员,通过他们引入行业企业标准。
通过与福州天晴数码、福州华渔教育技术、福州掌中云文化传媒等企业开展共建生产性实训基地、项目研发、技术研发等合作,引入企业技术标准和项目技术标准,加以消化吸收,转化为专业标准和课程标准。
(三)考试标准与企业考核标准对接
软件技术专业吸收企业高管和技术骨干进入校企合作委员会和专业建设委员,通过他们引入行业企业标准。通过与福州天晴数码、福州华渔教育技术、福州掌中云文化传媒等企业开展共建生产性实训基地、项目研发、技术研发等合作,引入企业技术标准和项目技术标准,加以消化吸收,转化为专业标准和课程标准。
依照企业的考核标准,从学分、认证、技能、经验、心态和素养6个方面对学生的能力进行评估和考核。根据“网龙QA班”采取“工学交替”的办学模式,制定了人员选拔制度、人员管理制度、人员激励制度等等一系列保障学生权益和保证学生能力成长的制度。
福软在考核模式改革上获得了宝贵的经验,更让近500名学生受益,学生在参与该成果的实施工程中,培养了企业化的思维模式,部分学生更是在在校学习期间就获得了合作企业的工作邀请,与企业合作开发的“101教育能力平台”、“福建教育信息化平台”、“IM项目守护系统”、“101PPT”等多个系统投入使用并产生了可观的经济效益。
表1 福软师生参与的生产性项目
(四)引进网龙高P(高级工程师)进校园
通过校企互兼互聘,努力构建专兼结合的师资队伍,学院聘请行业、企业和社会中具有高素质的专家、专业技术人员和高技能人才担任兼职教师。开展“网龙高P进校园,校企双融创辉煌”活动,制定了网龙高P进校园的优惠政策,网龙高P技术人员参与学校教学专业建设等活动。
(五)依据企业软件相关岗位的典型工作任务构建核心课程
以软件开发及其相关工作岗位的需要和职业标准为依据,通过对软件企业岗位工作任务的分析,将相关知识、技能按照职业岗位能力进行整合,注重培养学生的软件项目开发能力,从而构建了本专业包括职业基础课、职业核心课和职业拓展课的课程体系。
图3 软件技术专业职业岗位能力与课程结构模块图
(六)校企共建优质课程资源
与企业合作不断开发和完善课程资源。例如:本专业与企业合作开发的教材《游戏测试技术》,引入多个企业实际案例,较详尽地分析讲解了各个案例的开发过程。
表2 校企合作开发课程资源一览表
(七)以企业需求为动机,引入真实生产性项目进课堂
1.采用“工学交替”的教学方式进行教学
在教学过程中,根据教学情况以及项目计划要求进行工学交替变化调整。教师能掌握每个同学的学习情况,学生能完整地参与到企业项目开发的全过程中,这种教学法已在多门课程中进行了教学试点,受到学生的广泛欢迎和认可。
2.采用课堂+项目的教学方法
依据课程的需要,直接将企业项目带入课堂教学,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加深了理解,提高了学习效率,促进了师生交流。
三、成果成效
(一)构建了“设计方法论”驱动下的软件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网龙网络公司秉承所有工作都应设计,所有设计都在创新思维和创新原理的引领下开展。《创新设计方法论》是网龙网络公司内部长期以来被实践证明成功的设计经验的总结和提炼,既是一种设计思维,又是一套行之有效的设计流程,指导设计师灵活应用碎片化和穷举法的思维发散方式,从原始需求入手,深入分析目标用户、干系人、竞品、情景等各个设计要素,然后不断筛选、优化,输出产品功能与原型。通过“创新设计+专业”,把专业培养模式作为一个产品进行设计。从企业、学生、学校等用户原始需求出发,设计出具有创新性的软件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二)通过“设计方法论”驱动课程体系建设及教学实践,引入了以“设计方法论”为指导构建的行业企业技术岗标准
采用以岗位技术能力标准构建课程体系及教学质量评价。针对软件技术专业,设计并形成了一套与职业岗位技能标准一致的、可操作性强对接方案,构建了突出职业能力培养的课程标准。根据课程标准,开发了一批符合职业岗位技能的软件技术专业核心课程。研究软件技术专业课程标准与职业岗位技能对接的评价体系。
例如,软件测试方向引入了网龙企业通过“设计方法论”为依托设计的P3技术岗标准,利用岗位思维导图,设定了bug提交、测试报告等一系列规范。同时,通过岗位认证进行课程考核。
图4 网龙技术(P岗)标准和规范
四、经验总结
经过多年的实践探索,软件技术专业校企联动培养模式实施以来,人才培养质量稳步上升,专升本升学率逐步提高(2020年达到35%,位居全校前列)。校企联动畅通,尤其受到地方政府、社会和企业的认同和肯定。
对行业、企业进行大量的调研,并依托主办方网龙公司旗下的福建天晴数码有限公司的工程师及实验室资源进行以项目为导向,以工作过程为依托的培养方式,以企业技术岗位标准为标准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知识水平和创新能力,结合教学改革的最新研究成果,对教学内容进行了整合、优化,制定了适应学科发展和符合企业生态的教学大纲和实验大纲,以企业P3技术岗位员工考核标准对学生进行考核,使学生在学习、考试全过程体验企业标准, 完成从学校学生到企业员工的成长。运用创新设计的理论和方法对做好创新设计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以企业技术标准引领、行业合作就业、教学生产融合、能力逐级递进。
五、推广应用
(一)显著提高本专业毕业生就业竞争力
根据课题组对2018年至2021年三年的近1000名本专业毕业生进行的就业质量评估指标的调研,受训学生在专业能力评价维度的企业及社会平均满意率提高约17%。近年来本专业毕业生广受企业好评,就业竞争力显著提升。
(二)“设计方法论”在福软校内各单位得到广泛推广应用
2018年以来,福软所有教师均参加了“设计方法论”初级培训与考试,采用“设计方法论”职教研讨会、教师拓展训练班、教材编撰研讨会等各种形式,学院近三年约300余人次进行了教师能力培养与训练。该课程也作为公共课向学院全体学生进行推广学习。接受课程教学的学生逾5000人次。
(三)成果展望
“设计方法论”培养课程体系的推广应用在行业企业与中取得了良好效果,为福软的教学和学生管理提供了可借鉴的经验。在该成果基础上,根据中职学生学习特点,经研究完善后,中职院校也可试点应用。